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易县农业资源与区划(正文二)

    信息发布者:zbg999
    2017-09-20 15:32:05   转载

    易县农业资源与区划(正文二)

     (2008-11-24 11:44:00)

    转载

    标签: 

    杂谈



    易县农业资源与区划(正文二)

     (该成果2007年荣获河北省农业区划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李志强)

      第三章  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资源是指与农业有关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和条件,包括自然条件以外的生产力诸因素和生产关系中的若干因素。包括人口、劳力、技术、财力、物力、交通运输、城镇、非农产业与区位条件等;与农业有关的民族、科技、文教、卫生、旅游等条件及其它资源。

     第一节 人口 劳力构成与评价

      人口劳力构成

    1.农村人口

    全县共有154236户,其中乡村134615户,占87.3%。总人口543923人,其中农业人口461380人,占84.8%;非农业人口82543人,占15.2%。在总人口中,男性280518人,女性263405人,男女比为1.065:1。出生率0.98%,死亡率0.48%,自然增长率0.50%。人口分布以平原区域密度最大,900人/km2;山区面积大,相对人口少,人口密度63人/km2

    2.农村劳动力

    乡村从业人员255307人,其中劳动年龄内从业人员233963人,劳力系数55.3%。在从业人员中,男劳力140461人,占55.1%;女劳力114846人,占44.9%。

    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半文盲从业8842人,占3.5%;小学文化程度96203人,占37.7%;初中110622人,占43.3%;高中33531人,占13.1%;中专4792人,占1.9%;大专及以上文化1317人,占0.5%。

    按从业行业分,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183229人,占71.8%,其中种植业168331人,占从农人员的91.9%;建筑业31049人,占12.2%;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6705人,占2.6%;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9482人,占3.7%;其它行业24842人,占9.7%。

      人口劳力资源评价

    1.有利因素

    (1)人口多密度小,人均资源量大。我县人口数量居全保定市第5位,而人口密度却排位倒数第3位,这样人均资源占有量就相对较高。

    (2)劳动力系数较高,有益于提高农村经济总量。劳动力系数高,创造经济价值的人就多,这对提高全县经济总量是一个有利因素。

    (3)从业劳力具有较明确的行业界限。农村经济是由多种行业组成的一个多元经济整体,农村劳力正在从农业向非农产业扩散。从统计数据看,从业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已占到总劳力的28.2%。另据调查,全县劳力外出务工者已占到19.41%,劳务输出总量达39758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4)劳动力潜力较大。据调查,全县农村劳力除从事种养林果及家庭经营、义务帮工和外出务工的之外,尚有39758个剩余劳动力。如果每个劳动力按每年劳动300个工作日计算,剩余劳动力达48140个。

    (5)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从1980年至2003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3%,使人口得到了有效控制,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障碍因子

    (1)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从劳动力文化程度结构看,劳动力的素质还是较低的。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劳动力所占比例高达41.2%,具有大、中专文化程度的仅为2.4%。每350个农村人口拥有一名大专毕业生。劳动力素质低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去农村任职就业是未来农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趋势。

    (2)从业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从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占71.8%;而在投入第一产业的劳力中又以种植业为主,占91.9%。这种以种植业投入为主的劳力投入结构与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如何改善劳动力的投向结构,主要取决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是优化劳动力从业结构的主要途径。

    (3)劳动力就业渠道不畅。目前之所以有较多的剩余农村劳动力,也就充分说明了就业渠道不那么宽松。小城镇建设滞后、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农民职业技术落后等,都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工业,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评价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建设是实现农业增收的关键。农业机械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转轨初期的一段时期,受改革配套措施欠完善的影响,曾使农业机械和农田水利建设处于停滞状态。随着改革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使农机和农田水利建设有了质的发展。

    1.水利建设。全县有大、中、小型水库17座,(大型2座,中型2座,小型13座),塘坝126座。总库容4.57亿m3,兴利库容2.5亿m3。建成大中型灌区5处,跨流域引水工程2处,扬水站点684处,机电井4415眼,其中配套3942眼。已实现有效灌溉面积1978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3.2%,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4834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5%。改造中低产田600公顷。

    中西部丘陵山区灌溉多以水库、塘坝、灌渠为主。受地质结构的影响,水埋深,地下岩石坚硬,机井为深井,打井难,且成本高。故机井多集中分布在东部平原区域。

    2.农业机械。2003年全县农用机械总动力234209千瓦,比1980年增加了近一倍。以柴油发动机动力为主,为186022千瓦,占总动力的79.4%;汽油机动力52千瓦,电动机48135千瓦。

    在农机总动力中,大中小型拖拉机3808台(大中型267台、小型3541台),46617千瓦;排灌动力机械7562台,46617千瓦;植保机械17台,52千瓦;收获机械276台,4845千瓦;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2234台,21346千瓦;农用运输机械8078辆,98509千瓦;农田基本建设机械36台,2244千瓦。大中小拖拉机配套机具4478台件,其中机引犁2437台件,旋耕机668台件,播种机1295台件,秸秆粉碎还田机78台件。机具配套比为1:1.18。农用排灌机械配套水泵5077台件;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479台件,其中粮食加工机械1200台,棉花加工机械51台,油料加工机械228台,畜牧饲料饲草加工机械883台件。当年实际机耕面积24158公顷,机播19894公顷,机收机割(小麦)10802公顷。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64.9%、53.7%、29%(占农作物总播面的21.4%)。

    3.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使用量。全县农用化肥施用总量(折纯)已基本稳定在45000吨左右。2003年为46705吨,其中氮肥32954吨,占70.6%;钾肥1458吨,占3.1%;磷肥5348吨,占11.5%;复合肥6945吨,占14.8%。地膜使用量500吨,其中地膜覆盖1829公顷。农药施用量呈持续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669吨。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评价

    1.有利因素

    (1)资源优势构筑了我县小水电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县小水电事业的发展依托于特有的水能资源,水流落差大,水能丰富,其蕴藏总量位居华北地区之首。优越的水能资源是我县小水电事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2)农村政策不断完善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活力。伴随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深化,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的推出,以及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拍卖、租赁、转让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充分调动了农民对农田基本建设投资的积极性,使得水利设施数量和质量得到有效巩固和提高,农机具数量不断增加。

    (3)平原区域具有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地理条件。地势平坦的平原区域和坡度较缓的一些丘陵区域,适合大田农机作业,这是平原区域机械化程度得以提高的有利自然条件。平原地区小麦生产的耕、播、收机械化成度已达98%。

    (4)电力实行城乡同网同价有利于促进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电力实行城乡同网同价减轻了农民负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这样就能刺激农民合理用电。通过用电消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5)特殊的地势特点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受山区特殊地势的影响,我县修建了众多的水库、塘坝、灌渠、小水电站等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均得益于有利的自然地理位置,随沟就坎,省工省料,受益匪浅。也正是利用了这些自然地理优势,山区村庄修建了许多引山水入户的自来水工程,使村民喝上了城市人所望尘莫及的山泉自来水。

    2.障碍因子

    (1)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增大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难度。山区立地条件差,环境恶劣,天气逢晴干旱,逢雨洪涝,水土流失。耕地分散,隔沟接梁,不适宜农业机械作业。多数地方地下水缺乏,打井艰难。目前尚有81个村庄、涉及7.96万人、0.7万头大牲畜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畜饮水困难。制定并实施相关山区的倾斜政策,设立专项支持资金,增大对山区的综合投入,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此为改变山区经济落后局面的起点。

    (2)资金短缺难以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强。虽然国家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所投入的资金每年都在增加,但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田水利工程引入多元投入机制也刚刚开始,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购置农机具目前仍以农民为主,无相关政策扶植。我县农民并不十分富裕,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资金是有限的。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关键因素。更新观念,改单纯依赖国家投资为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以解目前资金投入之危。

    (3)农机装备、资源配置结构不尽合理。具体表现为小型机械多,大重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粮食作物机械多,油料、棉花等作物机械少;小麦收种机械多,其它粮食收种机械少等。由于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一些动力机械闲置,有些机械派不上用场,工作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也使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的机械化程度差距拉大。

    (4)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体制落后,机制陈旧,就不能激发出进一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的新活力。管理体制、机制落后是制约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再发展的诸因素之首。

    (5)农田灌溉设施科技含量低。目前大田灌溉用支、毛渠大多为土质的传统垄沟,较先进的喷灌、滴灌、微灌的灌溉设施覆盖面很小。传统灌溉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这是影响农业生产增产增效一个不可忽视且应“节流”的重要方面。

     第三节  农业生产环境与无公害绿色农业

       农业生产环境与无公害绿色农业现状

    1.农业生产环境建设

    农业生产环境问题也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县作为山区农业大县,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乃至全社会可持续发展之根本。尽管农业生产环境不容乐观,但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了一定成绩。

    我县曾先后实施了首都周围绿化、中德合作造林、山区综合开发和世界银行贷款造林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0km2,使全县54条小流域中的35条得到初步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8.1%。在中上游兴建的大、中、小型水库、塘坝有效地阻止了洪水泛滥,保护了中下游的大量农田。环境治理坚持标本兼治,依法治污,取缔“十五小”企业16家,其中2001~2003年取缔关停“15小”8家,拒批“15小”企业4家;治理达标重点排污企业34家,治理达标各种排放烟尘的炉、窑、灶265台,达标率96.3%;黑烟治理达标率95%;项目建设“三同时”把关率100%。

    2.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农产品。按其定义进行评定,我县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目前基本为空白。虽未经专门机构认证,但根据我县山区农业多以传统方式生产的现状特点,已有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具备无公害绿色条件。总的特点是,传统种养颇多,天然野生俱佳,绿色产于山区,标志认证缺乏。如散养柴鸡,一季旱作种植的玉米、甘薯、谷子等多为无公害绿色产品,某些病害发生少的农产品如萝卜、土豆、芹菜、辣椒、大豆等也为无公害绿色产品;野生酸枣、山杏、杏扁、山野菜、野生食用菌等均为纯天然绿色产品;西部山区生产的粮油、菜果和饲养的牛、羊、兔、驴草食性畜禽等多为无公害绿色产品。

    据抽样调查,全县无公害绿色种植面积10490公顷,占总种植面积的14.6%。其中粮食9133.3公顷,油料680公顷,蔬菜1847公顷,水果4160公顷。

    无公害农产品产量:无公害粮食总产量27450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11.8%;其中小麦2600吨,玉米11200吨,谷子5400吨,甘薯3750吨,大豆1500吨,小杂粮3000吨。无公害蔬菜产量61300吨,占全县瓜菜总产量的19.4%,其中接近纯天然的绿色蔬菜如土豆、萝卜和沙莲娜高效种植蔬菜的产量为16000吨,占26.1%。无公害绿色果品产量16530吨,占果品总产量的29%。其中核桃、板栗、杏扁等干果及大部分红果和沙莲娜高效种植的桃、枣为纯天然或接近纯天然绿色果品,产量为1700吨,占10.3%。

    无公害绿色畜禽饲养,牛8.92万头,占58.1%;驴1.19万头,占73%;羊50.4万只,占84.5%;猪50.4万头,占58%;家兔8.67万只,占饲养总量的75%;蛋鸡191万只,占44.4%,其中柴鸡61万只。草食性畜禽以天然牧草为食,故无公害养殖比重较高。全县无公害肉类总产量29780吨,占肉类总量的54.2%;绿色柴鸡蛋2840吨,占禽蛋总产量的11.4%。

    全县绿色野生资源丰富,如酸枣、山野菜、山杏等。野生酸枣分布广泛,产量不下500吨。山野菜品种多、产量可观。可食品种如芥葱、木落芽、山蒜、松菇、草蘑、野黄花、蒲公英、车前叶等20余种。据定点调查,仅蔡家峪乡每年山野菜产量就达230吨,全县总产量达2500吨。

      农业生产环境与无公害绿色农业生产评价

    1.有利因素

    (1)有相关法律法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环保法律法规为保护和治理环境提供了根本保证。

    (2)初步建立了环境监测体系。县环保局已建立了环境监测站,基本能对PH值、悬浮物、COD、重金属、噪声、烟尘、黑度等项目进行监测,为治理环境、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山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山区天然植被多,空气清洁,农作物以一季种植为主,施有机肥多,施化肥农药少,土壤污染小。养殖用饲料多以自产自用为主。人畜饮水和部分农田灌溉用水为山泉水,清洁无污染。清新的空气、无污染的土壤、清洁的水源为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创造了先决条件。

    (4)传统的种养方式为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山区采用传统种养方式还很普遍,如自产自用、自繁自养、羊群卧地肥土、畜禽散养顺其自然等。其产品营养丰富,口感好,具有纯天然性。传统种养方式具有浓重的无公害绿色农业生产色彩。

    2.障碍因子

    (1)农业环境污染仍在加剧。虽然治理环境污染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污染的势头并没从根本上得到抑制。全县五大河流除漕河、中易水无明显污染外,其它三条河流均呈不同程度污染;冬季采暖期的煤烟、工业粉尘、焚烧农作物秸秆及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仍在继续;近年来伴随小铁矿等开矿企业的增加,其固体废弃物、废水排泄量有增加之势;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施用量呈上升趋势,2003年农药施用量比2000年增加了23.7%,是1995年施用量的2.6倍,1985年的5.1倍。严格执法,根治污染源,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根本之策。

    (2)环境监测体系不健全。对环境进行准确监测是治理好环境的前提。监测环境既要有必备的监测仪器,还必须具备从县到乡村布局合理的监测网络和训练有素的监测执法队伍。否则,治理好环境就无从谈起。

    (3)民众环保意识滞后。从农村百姓到政府职员对无公害绿色农业的概念、涵义及其意义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则不消一顿,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重开发轻治理,重眼前利益和时下的高产出,轻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环保执法人员以罚代管现象仍然存在,农村百姓乱施农药化肥现象也很普遍。这些均与环保意识淡薄有密切关系。强化环保意识,增强环保理念,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基础。

    (4)农产品缺乏绿色标识,对无公害绿色农业生产有制约作用。我县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量虽然占有较大的份额,但由于缺乏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标志,更多反映的是生态效益优势,而缺乏市场经济效益的竞争优势。

    (5)无公害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出效益差。传统种养方式虽然对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是一种优势,但其生产周期长,产出率低,效益差。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改传统种养方式为科学管理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是进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应认真研究的课题。

     第四节 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结构与经济效益现状

    伴随农村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单纯以粮食为主的单一种植模式。从农村经济整体结构看,2003年农业总产值1433256万元(现价),非农总产值425996万元,农非比值为1:2.97。与1985年的1:0.57相比,非农比例提高了5.21倍。

    在大农业内部,2003年农、林、牧、渔、服务诸业产值(可比价)分别为36177、405、37157、1997、496万元,结构比为:45.3:5.0:46.54:2.5:0.6。与1985年的52.02:10.67:22.41:0.4:14.5相比,种植业下降,畜牧业和林业呈明显上升趋势。

    种植业内部,粮食占地面积26467公顷,占70.1%;经菜占地9220公顷,占24.8%;其它占地1887公顷,占5.1%。与1985年的76.24%、23.46%、0.3%相比,粮食面积下降6.14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及其它提高6.14个百分点。在粮食作物中,小麦面积13300公顷,占总播面积的32.9%;玉米19667公顷,占48.7%;谷子1573公顷,占3.9%;豆类1107公顷,占2.74%。与1985年比,玉米、谷子分别减少了6.01、8.74个百分点,豆类增加1.14个百分点。

    畜禽养殖结构,草食性家畜,牛占57.8%,马骡占0.5%,驴占4.5%,山羊占22.9%,绵羊占13.6%,兔占0.7%。与1985年的41.6%、17.7%、19.4%、11.55、4.9%、4.9%相比,马骡、驴、兔比例明显降低,牛、山羊、绵羊比例提高较大。全县畜禽良种率已达到86%,其中以饲养西门塔尔、黑白花、夏洛莱为主,牛的良种率为85%;以长白、哈白、皮特兰、杜洛克及其杂交种猪的良种率已达90%;良种柴鸡包括亚麻、保安斯、尼克、288、亚康鸡等,良种率为81%;无角多塞特、萨福克、夏洛莱、波尔、小尾寒羊等良种羊的比例为79%。

    林业结构中,经济林和防护林的比例提高较大,分别占有林总面积的17.5%、56.3%。这已体现了目前我县林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

    以市场为杠杆,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我县农业结构正呈现出逐渐优化的趋势。200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价值(现行价)76880万元,比1985年增加了5.6倍。农业经济效益为53.7%。

      农业产业结构与经济效益评价

    1.压缩粮食种植就是调整农业结构是一种认识偏见。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产业。若一味强调压缩粮食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以适应所谓的市场经济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目前我县粮食问题形势严峻。在耕地锐减(1980后的10年间年均减少283公顷,1990年后的10年间年均减少147.2公顷,2000年后的三年间年均减少409公顷)这个大背景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连续减少,1998~2003年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共减少3487公顷,年均减少707公顷;粮食作物单产呈现连续性减产,从1998年的亩产498.9公斤降至2003年的394.1公斤,年均降低20.96公斤/亩;由此导致我县历史罕见的粮食总产量连续下降,由1998年的232265吨降至2003年的158325吨,年均减产14788吨,为1992年以来最低;人均粮食产量也持续下降,人均粮食产量自1999年达历史最高水平的426.1公斤之后,至2003年减少到291公斤,为1982年以来最低。

    由上可见我县粮食生产形势的严峻性。造成这种形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调整农业结构认识偏差的影响,认为压缩粮食面积改种其它作物就是调整农业结构,结果使苗木、果树等占了大量的好耕地。二是受资源约束,城镇建设、农村住宅、工矿企业等挤占了大量耕地,致使耕地锐减;多年持续干旱少雨,地下水补给不足,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旱灾、风灾、雹灾、虫灾等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三是农业生产条件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土壤养分结构失衡,肥力下降,土壤板结,失去了粮食增产后劲;农田水利设施尚不完善,井房破陋、露天井现象十分普遍,因干旱导致不少机井干枯,也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大打了折扣。

    2.种养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经过多年的种植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目前的种植结构仍未跳出“粮食__经济作物”二元结构的圈圈。这种种植结构可以给农业经济带来一定的提高,但不会达到最佳的整体经济效益。一是粮食生产失去了一定的稳定性,也即其它诸业发展的基础不稳定;二是与大力发展畜牧这一支柱产业有相悖之意,粮畜矛盾有加剧之势。养殖结构中,羊的比重偏高,而山羊又明显高于绵羊;驴和兔的比重偏低。这种养殖结构现状不利于生态恢复。对这种不尽合理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是解决林牧矛盾的关键所在。

    3.调整品种结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品种结构是决定单项种养项目最佳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在我县诸多种养项目中,品种多、乱、杂,大陆品种多,精品少,当家品种更少。如小麦品种大多为普通小麦,制作面包、饼干、饺子、面条等专用小麦品种奇缺;玉米品种以普通杂交种为主,高赖氨酸饲料专用玉米、含油脂率高的油料玉米、高淀粉的工业专用玉米等品种几乎没有;谷子、豆类、棉花、油料等均缺乏优质精品。畜禽品种虽然良种率已不低,但二元杂交的多,三元杂交的少;杂交种多,纯种少;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种没有。林产品我县有“磨盘柿”这个“王牌”,但具备井尔峪磨盘柿质量的柿子并不多,且由于受县域外周边地区柿子产业的影响,我县的“磨盘柿”已不是什么王牌了。其它杂果除独乐种植的大石早生李外,其它多以大陆普通品种为主。

    4.市场是决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干预行为仍占有一定的支配作用,如苗木产业的界定,某些果树指令性的栽培,以及一些养殖、种植项目强制性生产等,均有政府干预行为。政府干预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是好的,但有时其结果与市场的节律并非一致,与市场的需求并非同向。其弊端现在有些项目已被显露了出来,有的虽然目前尚未显露,将来可能也会有所显露。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就是服务和引导。违背这个原则,农业结构调整必将事与愿违。

     第五节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发展现状

    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的主体,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县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在“九五”期间及以后,我县把矿产建材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也即发展乡镇企业之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招商引资,治理“三乱”等措施,乡镇企业取得了令人属目的成就。2003年全县拥有乡镇企业11348家,其中集体企业165家,私营企业1518家,个体企业9665家。从业人员99059人,其中集体企业5655人,占5.7%;私营企业14280人,占14.4%;个体企业79124人,占79.9%。

    乡镇企业总产值435532万元,其中工业209315万元,占48.1%;建筑业78669万元,占18.1%;交通运输业60732万元,占13.9%;餐饮服务业86816万元,占19.9%。增加值为123961万元,诸业分别实现54348、32729、14745、22139万元,分别占43.8%、26.4%、11.9%、17.9%;乡镇企业总收入416392万元,诸业分别为197843、64033、60732、93784万元,分别占47.5%、15.4%、14.6%、22.5%;实现总利润38521万元,诸业分别为16998、8805、4486、8229万元,分别占44.1%、22.9%、11.6%、21.4%;上缴税金5152万元,诸业分别为3144、507、619、882万元,分别占61%、9.8%、12.1%、17.1%。从业人员工资总收入34872万元,平均每人年收入3520元。

      乡镇企业生产评价

    1.乡镇企业发展特点

    (1)矿产建材业发展迅速。全县矿产建材业2003年实现产值8.94亿元。现有各类矿产企业481家,从业人员8729人,其中金矿企业5家,采选企业42家,从业481人,年产矿石2.5万吨,黄金15400两,产值4090万元;铁矿采矿企业15家,铁选厂21家,铁矿山14座,从业757人,年产矿石80吨,铁精粉20万吨,产值4000万元;花岗岩、大理石采矿企业19家,石材加工厂22家,从业566人,年产荒料4万m3,板材40万m2,产值6000万元;石灰岩开采企业114家,白水泥厂4家,普通水泥厂3家,从业1173人,年产矿石200万吨,产值2.5亿元;天然板岩开采企业80家,从业1571人,加工板材250万m2,产值2.3亿元;玄武岩开采企业15家,加工企业21家,从业415人,年产石料50万m3,产值70万元;建筑砂采砂企业35家,年开采砂100万吨,产值1500万元;易水古砚石料加工企业62家,从业984人,产值3344万元;建筑用粘土砖瓦厂66家,生产砖1890万块、瓦52.05万m3,从业人员542人,产值1461.6万元;钙石开采加工企业10家,从业84人,年产3.45万m3,产值61.25万元;色石开采加工企业14家,从业115人,年加工13.5万吨,产值1080万元;重钙粉加工企业14家,从业170人,年加工16.8万吨,产值1680万元;其它矿产开采企业18家,从业219人,年加工12.65万吨,产值1715万元。

    (2)个体企业占主导地位。个体企业家数已占全县乡镇企业总数的85.2%,从业人数占79.9%。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从业人数规模均居榜首。

    (3)区域化生产初具规模。经多年的建设发展,全县乡镇企业生产已基本形成了“桥头——梁格庄三类建材小区”、“紫荆关矿产建材综合小区”、”富岗花岗岩玄武岩采加小区“、“坡仓——桥家河铁矿采加小区”、“良村铸造工业小区”、“高村天然板岩工业园区”及“八里庄石灰石岩开采区”等,诸小区生产均已初具规模。全县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已达38918万元。

    (4)重点骨干企业不断涌现。全县共有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215家,其中百万元以上的76家,超千万元以上的5家,集团企业3家。这些企业在乡镇企业中正发挥着骨干作用。

    (5)一些拳头产品已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被誉为“中华第一石”、铺在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岗岩板,造型别致、古朴细腻、新颖独特的易水古砚,广销京石、津保等国内高速公路、建筑工地的玄武岩碎石、建筑砂,打入东南亚、西欧、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天然石板、铁铸件、电梯配件、体育健身器材等产品,在市场上均有一定声誉,发挥了较好的品牌效应。

    (6)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乡镇企业容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现已占到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农村从业人数)的38.8%。由此带来了五分之一的农民人均纯收入。

    2.存在问题

    (1)资金严重不足。新上项目缺启动资金,生产企业缺流动资金,贷款约束条件较多,企业自筹困难较大,加之县政府未设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这些均对企业建设与生产构成了严重的资金约束。企业建设一次性投资较大,在投资者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就相对增大了资金对企业的约束程度。

    (2)企业布局分散,骨干企业少。除现有的骨干企业外,大多数小型企业因受资源分布和宏观管理不到位情况的影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随意建厂办企业的现象较普遍。这种状况既不利于管理,又易造成资源浪费。骨干企业少,尤其超千万元的企业少,其带动作用就小,规模效益自然也上不去。统筹规划,严格管理,规范开采行为,以实现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3)发展环境仍需优化。政府赋予给乡镇企业的某些优惠政策未能全部落到实处,制约企业发展的条条框框多,行政事业性收费部门多,加之税费负担较重,对企业发展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引入域外客商投资,是加快乡镇企业发展重要的外在因素。

    (4)企业管理滞后。多数小型企业的厂长、经理是未经任何专业培训的农民,对企业进行家族式、家长式的经营管理,缺乏科学管理手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生产、销售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无生机与活力,生产效益差,应变能力低。注重人才和技术引进,实行科学化管理,是提升企业整体功能的当务之急。

    (5)企业改制仍需加强。目前一些集体企业未能很好地进行转制,或没能很好地妥善解决好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问题,是这些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体制落后生产力的前进步伐,反过来必将制约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体制落后而影响企业机制,机制欠完善则制约企业活力。彻底改制,完善经营机制,是激活企业活力的动力源。

     第六节 农业生产基地和市场建设

      农业生产基地、市场建设现状

    生产基地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龙头企业是重点,市场建设是关键。伴随农业生产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有效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地发展。

    1.种植业生产基地。小杂粮基地:主要分布塘湖、裴山、高村、梁格庄、白马、、流井等丘陵乡镇,种植谷子、大豆、杂豆、小香米等作物,规模5万亩,其中谷子2万亩。甘薯基地:分布于良岗、梁格庄、高村、白马、流井等丘陵山区乡镇,规模4.5万亩。油料基地:分布易州镇、高陌、凌云册、高村、裴山等乡镇,规模5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分布易州镇、高陌、桥头、山北等乡镇,规模2.5万亩,其中山北、独乐等地的地膜芸豆种植1万亩。

    2.林业生产基地。建有六大基地:(1)柿树基地,分布高村、独乐、管头、西山北、良岗、西陵、白马、流井等乡镇,规模9333公顷,产量已达7万吨,占全县果品总产量的77.8%。(2)杏树基地,分布梁格庄、西陵、紫荆关、良岗、南城司等20个乡镇,规模4000公顷,杏扁产量600吨。该产业已建有年加工杏仁500吨、杏核皮1000吨能力的两个龙头企业。(3)苗木花卉基地,分布良格庄、高陌、桥头、易州等乡镇,规模2333.3公顷。(4)水李基地,分布独乐、西山北、塘湖、裴山、高村、桥头等乡镇,以黑宝石、大石早生、红宝石等中晚熟品种为主,规模1200公顷。(5)小杂果基地,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的丘陵山区,以板栗、薄皮核桃、桃、枣等为主,规模5000公顷亩,产量1.41万吨。(6)17333.3公顷的用材林基地。

    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同时建有“三廊五区”:三带即三条绿色精品果树长廊,沿112线、京广西线和易黄线三条公路两侧栽植的以李子、磨盘柿、苗木花卉、杏扁为主的绿色精品果树带,现已完成规模3333公顷。“五区”即五个果树精品示范园区。松山——石家统柿树精品示范园区,规模333公顷;井尔峪贡品柿精品示范园区,规模333公顷;独乐水李精品示范园区,规模大棚李子33公顷;沙莲娜绿色果品示范园区,规模200公顷;军营苗木花卉精品示范园区,规模33公顷。

    3.畜牧水产生产基地。建有五大牧渔养殖基地;(1)肉牛养殖基地,包括育肥基地和繁育基地。育肥基地分布塘湖、凌云册、梁格庄、西陵、裴山等乡镇。建有占地13.3公顷的大巨肉牛育肥示范园,饲养肉牛1500头规模的塘湖育肥示范园和饲养肉牛1000头规模的马家庄、东罗村4个育肥示范园,并建有塘湖肉牛屠宰小区。肉牛繁育基地主要分布高村、裴山、高陌等乡镇,建有占地面积26.7公顷、位于裴山镇东罗村的易县良种肉牛繁育示范园。到2003年底,基地内已建成万头乡2个(凌云册、塘湖),千头村3个(大巨、塘湖、百泉),10头以上养牛专业户1800多户。培育了塘湖、大巨、百泉3个“清真牛肉”加工专业村。基地内肉牛饲养量已达到近10万头,占全县饲养总量的65%。(2)瘦肉型猪基地,分布高陌、易州、白马、桥头、流井、高村、裴山等乡镇。基地内有东威集团、广源猪场、丰华畜牧养殖公司等10家较大的生猪生产企业,其中有7家瘦肉型猪场已完成进京生猪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东威集团得到省级无公害认证。基地现已达到年出栏20万头的饲养规模,占全县养猪出栏的42%。(3)肉羊生产基地,重点分布高陌、凌云册、西陵、白马四乡镇。以推广舍饲秸秆养羊为方向,建有龙湾头、凤凰台、源泉、小北城、西庄道5个秸秆养羊示范园。(4)生态鸡养殖基地,分布甘河净、紫荆关、良岗、西山北、良岗等西部山区19乡镇。以饲养亚麻、保安斯、尼克、288等柴鸡品种为主。生态鸡饲养量已达到50万只,柴鸡蛋500吨的规模。(5)水产养殖基地,分布安格庄、梁格庄、大龙华、西陵、流井等中部丘陵乡镇。养鱼水面2万亩,水产品产量4500吨。

    4.市场建设。市场建设与基地发展同步。市场是牵动基地发展的动力。我县紧紧围绕提升农业产业化、振兴农村经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以林果、畜牧、矿产建材和旅游四大支柱产业为依托,大力开展农产品市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集贸市场有了较快发展,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使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对县域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目前全县已拥有城乡集贸市场50个,分布于全县城镇和乡村。其中,按规模划分,大型2个,中型19个,小型29个;按市场类型划分,综合市场45个,专业市场5个;按注册级别分,市级注册的37个,县级注册的13个。在50个城乡市场中,有投资开办主体的市场9个,包括厂东关、狼牙山、独乐、大巨四个农副产品市场,紫荆关、裴山、高陌三个综合类市场,两个其它市场;仅有少数市场有棚式设施,售货棚总面积为12000m2,其余大部分为露天式市场。市场占地总面积56.07万m2(840.65亩),建筑面积7.54万m2,总投资5500万元。

    在专业市场中,狼牙山果品市场占地2.7公顷,年交易量4750吨,交易额700万元;南管头果品市场占地1公顷,交易量5000吨,交易额600万元;岭东果品市场占地1.3公顷,交易量4250吨,交易额500万元;大巨“北方牛市”为保北地区最大的牛市,日交易量600多头。

      农业生产基地、市场建设评价

    1.农业生产基地已成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坚实基础。我县的诸农业生产基地均达到了一定规模,农产品产量实现了一定规模量的蓄积和扩张,为实现农业产业化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基础条件。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张表明农业产业化也在不断发展。

    2.产业基地多,龙头企业少,产业缺乏活力。诸业生产基地的数量不少,规模也基本达到了产业化的要求,但牵动基地发展的龙头加工企业少,大量的柿果、小杂粮、肉类等因缺乏相应的加工企业只能出售原产品或低级的初加工产品,这就大大弱化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无增值或增值少,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少。无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产业,缺乏内在动力和活力,也就失去了基地规模再扩大的内在动力。强化龙头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则是事关农业产业化命运的第一要务。

    3.产业基地组织松散,管理难度大。有些基地分布面积之广,几乎泛泛遍布全县。对这样一个跨区域、无明显界限、广地域的生产基地,若要对其进行较规范的科学管理十分不易。某些专业职能部门也很少具备这种管理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基地生产的农产品的质量将会大打折扣。质量打折扣的农产品其市场效应是低微的。基地建设的范围勿“散”,应相对集中连片,既重数量规模,又须保产品质量,方能使基地名副其实。

    4.市场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县农业市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市场基础设施差。在全县50个大、中、小市场中,绝大部分是露天市场,硬件基础差,建设起点低,普遍存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象。这就大大降低了市场的整体功能。市场管理薄弱,尤其是中小市场,商品货物乱摆乱放,分行划市不清,市场整体混乱,属原始性交易方式,有碍于提高交易效率。市场建设缺乏规划。全县没有一个科学的市场建设发展规划,单个市场也不具备一个近中期发展建设计划和短期安排,使得市场建设的方向目标不明确,无发展战略定位,这对今后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一个不利因素。建设资金短缺。主办单位缺乏资金是影响市场建设的一个直接因素,已构成了制约市场发展的一个瓶颈。市场环境有待改善。市场环境一是政策环境,所制定优惠政策不能很好执行,受部门利益驱使,费税征收偏高,对外地客商及车辆卡要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安全环境,受基础设施差和管理漏洞的影响,打架斗殴、偷钱抢物、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现象也不时发生,对市场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我县的柿果有相当一部分被满城县果品市场收购,甚至收购后再反销回我县市场,用我们的产品反来挣我们的钱。这足已说明我县农产品市场在建设规模、营销方式、市场管理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完善市场建设,强化市场管理,把握市场动态,产业围着市场转,市场引导产业行,方能确保农业产业化的生命力。

    第七节   电信、交通运输条件

    一  交通建设

    全县拥有铁路1条(高村——高碑店),里程60公里。公路总里程1144.1公里,其中国道1条(112线),省道3条,县道6条,乡村道路854.9公里。全县28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和班车,其中26个乡镇通了油路或水泥路,276个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占58.8%。

    1、国道112线全长70公里。涞水界至大红门段,1995年建成二级汽车专用线,长24公里,该段旧路(标准为三级路)作为慢车道;大红门至紫荆关长30公里,三级公路,1995~1998年进行了大修;紫荆关至涞源界长16公里,山区二级路。

    2、省道里程148公里。京赞公路46公里, 2002年裴山至西山北段按二级公路标准改建,2003年西北奇至涞水界路段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剩余路段长10公里为三级公路。宝平公路(涞水县白涧至紫荆关、泥瓦铺至涞源界)长67公里、良顺公路35公里,山区三级公路(砂石路面)。

    3、县道里程71.28公里,其中易保公路、易定公路为二级公路,其余四条均为四级公路。

    4、乡道五条72.8公里,北东至军营、南庄至尉都和蔡家峪公路为油路或水泥路,其余为砂石路面或无路面。乡村公路782.1公里,油路和水泥路面里程309.6公里。

      邮政通信

    1.邮政建设。邮政局建有储蓄部、邮政、集邮、广告、代理保险5个营业厅,11个农村支局所,2个生产班组。邮资机1台,过戳机1台,计算机30台,商函制作系统1套,信报箱3000处,报刊亭5个。业务车辆6辆,邮路43条,邮运420公里/日,投递路线2350公里,邮件总量350万件。物流业物邮递800袋、件/日。办公自动化率达到40%,实现了村村通邮。固定资产430万元。我县邮政具备“政企合一、四业并举”的能力。年收入1010.30万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000美元,年上交利税约35万元。

    2.通信建设。全县已有98%的自然村通了电话,电话普及率11.1部/百人,其中县城电话普及率16部/百人,农村电话普及率7部/百人。交换网络城区用交换机装机容量15328门,实占14400门,实占率93%;农村用交换机装机容量57480门,实占用户47277门,实占率82%。全县传输网络实现了光缆化,三个传输主干环网,四个接入网点环网,光缆遍布各乡镇及部分自然村。平原地带的乡镇电缆入户率基本满足用户所求,已达90%,西部山区的电缆入户率为40%。数据通信DDN、ISDN、分组已延伸至经济较好的乡镇,端口80个,实占36个;宽带目前只覆盖县城,容量312,实占用户50。

    移动通信发展迅速,通信网络覆盖已达到65%以上,移动电话数量已超过2万户,普及率4%。已建有易县移动通信综合办公楼1座,数字基站24座,直放站15座,微蜂窝2座,铺设传输光缆400公里,基本覆盖全县。现有网上用户22568人。

    三  交通、通信条件评价

    1.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不平衡性。平原区域的县、乡、村级公路已基本形成了网络,电缆入户率也基本满足用户所需;西部山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已取得了明显成绩,但远不能适应山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运送农产品沿用人背肩挑、驴驮传统方式的现象仍很普遍,山里人不知山外事的情况也不稀罕。加强村级道路和通信建设是未来发展山区经济的重点任务。

    2.农村通信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农村通信业发展很快,但面对未来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农村人口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农村通讯业的拓展空间还很大。如果将其电话普及率提高到现有城市电话普及率的水平,电话装机总量是很可观的。

    3.经济基础与自然条件差是制约基础设施建设的双重因素。西部山区地理条件差,经济水平低,施工难度大,投资大,尤其边远山区村庄,交通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有死角。经济与地理条件是制约基础设施和本地经济发展的双重因素。应继续推行向山区倾斜政策,加快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以此带动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4.公路等级低。从全县公路建设的整体看,公路等级是较低的。二级公路仅占公路总里程的7.5℅,乡村公路还有很大一部分为等外路。尤其乡村低等级的路面,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现象还很普遍。公路等级低,运载能力差,易发交通事故,也是对农村经济起制约作用的重要因素。提升乡村道路等级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重要内容。

    第八节  农村资金

     多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对农业投入了大量资金。2003年全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为1040.9万元,占财政收入的4.1%。按资金来源分,国拨1013.5万元,省拨6.5万元,市拨7万元,县投入13万元。按资金性质,无偿资金1016.9万元,财政贴息贷款24万元。按行业分,农业60万元,占5.8%;林业246.9万元,占23.7%;畜牧100万元,占9.6%;水利213万元,占20.5%;扶贫394万元,占37.9%;农业科技27万元,占2.5%。

    虽然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力度较大,但目前农村资金缺口仍很大,尤其在农田基本建设、农资购置及农村科技开发等方面,急需大量资金支持。应引起注意的是,近几年来,农业资金投入呈下降趋势,与2000年相比,支农资金投入下降了21.5%。主要原因是我县由国家级贫困县改为省级贫困县,使国拨资金减少所致。鉴于当前国家财力和县财政状况,单靠国家支持来解决农村资金问题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应在贯彻执行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坚持“多预少取”的原则,认真落实“两减免”、“三补贴”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健全投资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广泛动员和吸收社会资金,方能从根本解决农村资金所需,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资金活力。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